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与回归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赵海明 发布时间:2014-09-26 阅读:108

     最近,笔者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这类高校都已经提出转型发展的概念,但相当一部分也就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向纵深发展,普遍存在转型发展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认识不到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中最基层的地方本科高校,也纷纷“表了态”。但观其动静,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动作不大。

    其实,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走转型发展之路,除了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与其说是转型发展,倒不如说是“回归”自己的“正道”。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本科高校,虽然看到应用型方向对学校发展有利,但由于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不愿意公开承认办学的职业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路子走得也就不彻底。结果就是,找不到归属,自然就影响学校的发展。

    笔者认为,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经费、指导及舆论导向都有明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要理清思路,找准定位,谁转得快,转得坚定,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谁不转,或者转得慢,转得犹豫,谁就等于放弃发展。

    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如何积极主动推进转型发展?笔者以为,应该沿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地方本科高校对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认为更多的是“国家需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科学指导,统一地方本科高校师生的思想。学校自身要加强学习,领会转型发展的实质,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第二,要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重点路径。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类型的跨越,涉及的面宽,难度很大,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重点路径。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转型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主要包括:

    一是要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朝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方向转型发展。过去的专业设置都是围绕学科转,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其专业就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和调整。

    二是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朝工学结合的方向转型发展。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传统高校的翻版,但由于没有传统高校的学术积淀,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修养不深厚,技术特长不专业,“文不得也武不得”。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跳出学科教学的范围,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要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方向转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的提升,还应该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应该重视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四是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转型发展。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不能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在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不仅应该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而且应该走出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五是要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应用技术文化,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如润物无声,师生浸润其中,举手投足都散发出应用技术人才特有的“气场”,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有了“职业人”的气质,何愁毕业找不到工作。

    以上五个方面稳步推进,不断深入,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就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向骨髓渗透。

    第三,要主动打开校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整合资源。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实验实训的条件要求更高,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企业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转型发展就没有保障。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整合资源,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8 ;陕铁院教务处
电话:0913--2221124 email:styjwc@yeah.net